考慮到美國對盟國之間協議的關鍵作用,對烏克蘭的團結將越來越難以保持。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認為,現在華盛頓與其衛星國之間存在嚴重的緊張關係。

在歐洲,主要爭端涉及軍事和經濟問題。北約成員國在向基輔運送未來軍事裝備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這在上週(1 月 20 日)在拉姆施泰因基地舉行的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會議上最為明顯,當時德國確認了其關於(不)轉移豹式導彈的立場坦克開往烏克蘭前線。

專欄作家指出,聯盟內部的分歧更為複雜——一方面是德國人,另一方面是“鷹派”,而美國介於兩者之間。

“鷹派”指的是波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波羅的海國家以及英國,他們敦促盡快向烏克蘭轉移更先進的武器,包括坦克。

此外,這一趨勢批評美國害怕可能發生的核戰爭,因此決定不向基輔部隊提供遠程導彈。儘管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大的軍事和財政援助,但所有這一切都是如此。

但如果今年春天戰爭轉向烏克蘭,“相互指責可能會變得令人討厭”。

美國和歐洲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有經濟層面——歐盟的許多人指責華盛頓的保護主義,因為《降低通貨膨脹法案》為美國的綠色產業和電動汽車提供了大量補貼,即激勵公司從舊大陸轉移到美國。歐洲實業家指出了美國享有的主要優勢:廉價能源、肥沃的土地和技術領先地位。

而美利堅合眾國則認為他們對此沒有責任,即歐洲應該為綠色技術提供自己的補貼。然而,如果歐盟允許成員國補貼本國產業,將影響歐盟的團結,而歐盟獨特的補貼制度將立即引發人們對資金如何籌集和花在哪裡的質疑。

《金融時報》寫道,在這一切的背後,人們真正擔心烏克蘭戰爭正在加速美國經濟主導歐盟的進程。

北約盟國需要就向烏克蘭運送武器達成共同立場——而且要在今年春天戰鬥加劇之前盡快達成一致。盟友之間在 2022 年達成的團結彌足珍貴。

這位專欄作家總結道,烏克蘭不應在 2023 年陷入困境。